用心唱响廉洁之歌
杨兴义 李笑夫
法官,一个神圣而庄严的职业,曾使多少有志青年为之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从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与正义、与责任、与奉献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学生时代,我就对崇高而威严的法官职业油然产生了几多神圣,几多向往。当我有幸成为一名法学的卑微朝圣者时,我决心终生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脉动与心率,去探寻法的精神与真谛。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君不见,一代清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模范法官宋鱼水、金桂兰、陈燕萍的事迹感动人心,备受尊崇。可见,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为民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在法治国家,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则是这道防线的守护人。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司法则败坏了水源”。
法官的职业是神圣的,法官的职业又是充满诱惑和风险的。有人形象地比喻:法官是刀尖上的舞者。法官运用法律,调处纠纷,打击犯罪,为维护社会和谐做着积极的贡献,此时,我们是鲜花和掌声围绕下的佼佼者;但当法官为追逐个人名利,贪图利益,不惜用神圣的法律作为筹码时,也定将会面临非常可悲的下场。
也许大家都记得这样的一段诗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没错,这就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人墨客总喜欢用莲花隐喻廉明。短短几十个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俨然是一位清新淡雅、洁身自好的花之君子。以花喻人,那莲下淤泥恰如凡世间的种种诱惑,池中清莲正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然而花能如此,人却未必!就是这诱惑,就是这人情,让多少高官重吏纷纷落马,一个个反腐大案浮出水面。
那么,作为扼守社会公正最后防线的战士,我们该怎样去唱响这首廉洁之歌呢?
首先,应该树立廉洁意识,算好三笔账。
一是要算好政治账。身为人民法官,受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加之自己刻苦学习和勤于实践,才被赋予居中裁判是非的资格,这是最宝贵的政治生命,也是最大的人生财富。不珍惜这笔财富,而去贪图小利、徇私枉法,说明他们算的是糊涂政治账。因为法律是双面镜,它不仅对着当事人,也照着司法者。
二是要算好经济账。鲁国宰相公仪休平时最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公仪休不受。那人问:“闻君嗜鱼,送君鱼,何故不受也?”公答:“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 吾故不受也。”古代的智者已能清醒地判断因一次受鱼而可能丧失今后吃鱼的机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法官更应明了其中的利害。
再者要算好亲情帐。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多少人羡慕。一旦失足犯罪,就会门可罗雀,人人避而远之,人们会长期把家人与罪犯联系在一起,对其指指点点,给家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很难理解自己尊敬的父母怎么会失足掉队,怎么会违法犯罪?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名誉,不轻易地给人以可乘之机,把住自律关。在西方国家,法官不是公众人物。他们深居简出,时刻保持自身的超然状态,与当事人、律师有严格的“隔离带”。这样,有不正当目的的人就很难和他们建立联系。我们的法官也要大事当慎,小事当拘。真正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珍惜自己的名誉,严守职业道德底线。
第三,我们也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家人,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们的家人突破自己辛辛苦苦筑就的防线。“守城先守门,廉政先廉家”,我们要严格约束好自己的家人,让他们和自己保持一致,不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腐化剂。
古人说,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八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财富无关。对于额外财富的过分追求,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还有可能会断送我们的前程。我们不能整天为自己财富的贫乏而忧心忡忡,不能因为别人的生活富足而羡慕不已。唯有洁身自好,方能不失自我。法官只有自身硬气,严肃执法才有底气,维护正义才有勇气,开拓进取才有锐气!
面对神圣的法律,我们能够奉献的,唯有青春、热血、真诚和汗水!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所载负着的荣耀与尊严,应该时刻牢记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更应时刻牢记——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