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端午节兴盛已有两千余年。时至今日,已不只是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也不只是对古人、忠魂的怀念祭祀。挂菖蒲,悬艾叶、吃粽子、竞龙舟无不风行民间。在这个世代相继的日子,似乎平添了几许对亲情的眷顾,远方的家的思念,对朋友的垂眷,对故乡,对往事的顾念,对屈原以死明志的爱国赤诚的震撼。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让我眼花缭乱,有绿茶味的、大枣味的、腊肉味的、燕窝味的等等,包装也是一个比一个精致。站在超市买粽子的货架边,我思绪万千,有一种甜甜的回忆,也有一种独在异乡的苦涩。
小时候,每个端午节都在家里过,记忆里,姥姥和妈妈都会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糯米,蜜枣,白砂糖,腊肉,咸蛋……又清洗、又腌制、又脱皮、泡米……忙活好几天,那时候年纪小,很馋,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吃,围着问姥姥,为什么不去超市买了不就好了,还能马上就吃到,姥姥总是很温柔的对我们笑笑说,这样做出来的粽子更好吃,你们还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为什么了。就这样等啊等,对于小时候的我们,等待的这两天及其漫长,可最终因为吃到香甜嫩滑的粽子大大的满足,现在回想起来,满满的都是爱和温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姥姥去了天堂,而我们这些孩子也都在外地上学就业,在家里过的端午节的时间也少之又少,长大了后突然明白了姥姥的那句:“长大了你就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终于知道姥姥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包粽子了了,那是因为粽子里满满的都是她对我们子孙的爱和祝福,是一种家的温暖,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是对屈老夫子的尊重和敬畏。
粽子在口,亲人在身边,家在心中,此心安处是吾乡。
端午祭屈原。汨罗江水缓缓流淌,见证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的逝去。农历五月初五,被后人牢牢铭记。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还在上演,屈夫子的爱国情怀依旧感染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重新捧起那一篇篇不朽的篇章,试图找寻关于屈原的所有印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满怀一腔政治抱负,心中装着国家与人民,却因奸人当道,小人得志,眼看国家被侵略,自己却无能为力,无法施展他的宏伟抱负,终抱石投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用死亡表明了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态度,正如其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为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精神,他的情操鼓舞着我们即使前路漫漫,充满坎坷,也要端正内心,无所畏惧,向着正义,向着美好前方奋发、图强、探索、开拓。
端午是家的牵绊、更是一腔热血、一身抱负、一生理想、人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