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鹿鸣小社 法院执行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裁判文书 民意沟通 执行规范性文件

 

浅识“法”字

发布时间:2012-02-20 10:02:49


                            浅识“法”字
                                              

                                               行政庭 徐微

     自尧舜禹起,以明刑弼教为律民之本,《尚书•大禹漠》有云:“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用严明的刑法晓喻民众,以期人们知法、畏法而守法,达教化所不能及的效果。及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刑改叫为法后又为律。刑,刭也,罚罪也。即砍头和惩处有罪者之意。 法古时作“灋”,刑也;平之如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即是说,法应平正如水,公正不阿,摒除不法,惩治罪恶。
     管子曾为“法”定义:“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由此可见,法不仅有刑的含义,还是一种准则,是外化的社会强制约束力,是治国之策,更是束民之力。
     商鞅于秦变法时有言: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是定罪科刑的法律;信,是有关赏罚的信用;权,是指国君手中的军权利。三者结合,方能治民强国。可以说是将韩非子“治民无常,唯一法治”,真正运用到了实践中。秦称霸业,威震宇内,“抱法”当是强国之基。
     推而及广,论说古法之发展,纵观历史,当属“六重”与“六轻”体现鲜明。
     一是重刑轻民,以刑为主的公法模式;二是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孝亲,忠君,长幼有序,男尊女卑是几千年来中华精神文化内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的“为政在人”的人治论,深刻影响了我国法治的发展。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强调“春秋决狱”,用春秋思想审理案件,儒家学说凌驾法律之上;三是重义轻利,权义不等的价值观;四是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价值取向,《醒世恒言》中,《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可以说是无讼是求的直接体现;五是重权轻法,权大于法的人治理念;六是重实体轻程序的程序虚无主义。
     传统法律观念对我国法治发展影响巨大。从负面看,受“人治”影响,法律至上的观念难以形成,等级特权的余威在某些既得利益者思想深处仍根深蒂固,而“法即刑”的防民意识,将法律看成是镇压老百姓的工具,法乃防民而设,百姓是犯罪的根源、提防的对象,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法制进程。而从正面领悟,古代法律蕴含着的“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的观念为“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实施提供了文化基础,“重义轻利”的法律观有利于现代法治的发展,而重调解的“无讼”法律价值观又为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
     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借鉴传统,教化当今。用古代“变法”之经验,于体制改革中发挥法之作用;借“礼法结合”之并举模式,完善我国法之形式;将传统道德精华渗透于当代法律,不断充实我国法之精神内涵。

 
 

 

关闭窗口